证券之星数据中心计算显示配资资深炒股,对该股盈利预测较准的分析师团队为平安证券的付强、徐勇、郭冠君、陈福栋。
看到一个神贴“李商隐是哪根葱,抄袭了歌手霹雳的《夜雨寄北》!”被震惊的同时,也感叹现代年轻人对李商隐的“知之甚少”。想来,知道《夜雨寄北》创作背景,了解其背后故事者,更是少之又少了。
《夜雨寄北》创作于852年,关于这首诗究竟是李商隐写给谁的,有两种不同的说法。第一种是说:这是李商隐给好友韩瞻写的。这韩瞻和李商隐关系非常特殊,他既是李商隐的好友,也是亲人,他和李商隐是连襟,他还是李商隐和爱妻王晏媄的介绍人。
也因为两人关系非常特殊,李商隐辞别长安时,曾将一双儿女托付给了韩瞻夫妇。
第一种说法认为:《夜雨寄北》是李商隐托付子女后,特地写给韩瞻的,目的是表达自己对好友的思念之情。
第二种说法认为:《夜雨寄北》是写给李商隐妻子王晏媄的。
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存在争议,是因为:虽然《夜雨寄北》怎么看都像李商隐写给妻子的,可他写这首诗时,妻子已经辞世了,他在这首诗被创作出来前一年,因病早逝了。
我倾向于认为:哪怕当时王晏媄已经辞世,李商隐的这首诗,也的的确确是为她而写就。理由有三:
第一,这首诗里的“何当共剪西窗烛?”说的是:一起剪窗边蜡烛的灯芯,让烛光更加明亮。若这样的字句是写给一个大男人的,这“共剪”怎么看都有点暧昧了,就是有那么点不像话。这句诗,只有放在你侬我侬的夫妻身上,才合适,才说得通。
第二,这首诗的第一句‘君问归期未有期’,这句话翻译成白话文是“你总问我什么时候回来”,听起来好像是一个人在等待与李商隐重逢,但如果用跨越时空的想法来解读,它可以是这样的‘你总问(也许是梦里问)我们什么时候能再相聚,我的阳寿还有多少(死之时,就是与妻子相聚时),可我也不知道’。这么解读,就通了:因为没有人知道自己什么时候阳寿尽,所以“未有期”。
这么一解释,前文提到的“妻子已死,为何还要给她写诗”,也就解释通了。
第三,这句话的最末一句“却话巴山夜雨时”,按照字面解释是:重逢后,我会跟你讲讲今夜巴山夜里的风雨瑟瑟,讲风雨是如何瞬间漫过整个秋池的。
这里有一个问题:李商隐既然已经在诗里讲清楚了,他已经用文字描述了巴山夜雨了,为什么还要说(却话)?
这个诡异的“却话”,恰恰证明这首诗是写给亡妻的:他实际不是想再给她讲,而是希望来生和她重新再经历一道,他是在期待来生,也就是与她再做一次夫妻。这里,他的诗歌实际已经跨越了生死了。
他写诗的时候正是巴山夜雨,即“巴山夜雨涨秋池”,这是今生,而“却话巴山夜雨时”,则是来生。
第四,李商隐写完这首诗后的举动,也在佐证这首诗是为妻子王晏媄所写。前面我们讲到了,他在诗中实际是在用两个“巴山夜雨”,与妻子“对话”,约定来生。既已把来生许诺出去了,他们就是生生世世的夫妻,他自然不会再续娶,此后一直到死,李商隐都未再娶,这实际是他践行承诺的体现。
而在之后仅仅6年,即其妻死后第7年,他就离世了,享年47岁。他的早逝,从哪个角度看过去,都像是:生怕妻子不等他……
综上,李商隐的《夜雨寄北》,实是写给妻子王晏媄,表达的是对妻子的深深思念之情。同时,它也是男女之间的约定誓言。
最后说回到开头,李商隐不是冷门诗人,他看起来“冷门”实在是因为他为人太过低调了。他留下的脍炙人口的诗句,只要是个人都能背出七八句来,如此李商隐,哪能算是“冷门诗人”?
比如“身无彩凤双飞翼,心有灵犀一点通”、“夕阳无限好,只是近黄昏”、“此情可待成追忆,只是当时已惘然”、“相见时难别亦难,东风无力百花残”、“春心莫共花争发,一寸相思一寸灰”、“蓬山此去无多路,青鸟殷勤为探看”、“历览前贤国与家,成由勤俭败由奢”等等。
关于《夜雨寄北》和李商隐配资资深炒股,你们有什么想说的,欢迎评论区告诉我。